欢迎访新平县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官方网站!
健康教育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健康教育

体重与健康丨想要减肥成功,你得知道身体为什么会饥饿

2025-03-26 09:14 来源: 发布人:小编 浏览:

  身体饥饿感的产生是一个涉及多系统协同作用的复杂机制,主要包含以下生理和心理层面的调控机制。

  01.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

  下丘脑的核心作用

  (1)下丘脑是调控饥饿与饱腹感的中枢,包含三个关键区域:

  外侧下丘脑区(LHA):作为“进食中枢”,激活后引发饥饿感。

  腹内侧核(VMH):作为“饱腹中枢”,抑制食欲。

  弓状核(ARC):整合来自胃肠道的信号,通过促食神经元(如神经肽Y)和抑食神经元(如α-MSH)调节饥饿与饱腹的平衡。

  (2)激素信号的传递

  胃饥饿素(Ghrelin):由胃部Gr细胞分泌,空腹时水平升高,通过刺激弓状核促进食欲。

  瘦素(Leptin):由脂肪细胞分泌,长期抑制食欲并增强饱腹感,肥胖人群可能出现“瘦素抵抗”。

  02.胃肠道的物理与化学信号

  (1)机械感受器与神经反馈

  胃部空虚时,机械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向大脑传递信号,触发饥饿感;进食后胃扩张则会抑制饥饿中枢。

  (2)肠道激素的短时调控

  胆囊收缩素(CCK):由小肠I细胞分泌,抑制食欲并促进消化酶释放。

  肽YY(PYY)和胰高血糖素样肽-1(GLP-1):延缓胃排空并增强饱腹感。

  03.血糖与代谢调节

  (1)血糖波动的影响

  低血糖会直接刺激下丘脑的饥饿中枢,而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摄取降低饥饿感。

  胰岛素抵抗可能导致饥饿感异常增强。

  (2)能量代谢的长期平衡

  基础代谢率低的人群因能量消耗少,易在减肥时因能量储存倾向而频繁饥饿。

  饥饿状态下,脂肪分解产生酮体供能,但长期饥饿会导致肌肉消耗和代谢紊乱。

  04.心理与社会因素

  (1)情绪性饥饿

  压力、焦虑或抑郁可能通过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刺激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,属于非生理性饥饿。

  (2)环境与习惯

  不规律饮食或高糖高脂饮食会干扰激素平衡(如胰岛素、瘦素),加剧饥饿感。

  饥饿感是中枢神经系统(下丘脑)、胃肠道信号、激素调节(如胃饥饿素、瘦素、胰岛素)以及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科学管理饥饿需结合规律饮食(高蛋白、高纤维)、适度运动、充足睡眠,并关注情绪健康。若长期异常饥饿,需排查胃肠疾病(如胃溃疡)或代谢问题(如甲亢)。

健康教育